【生死落差】病人接受死亡卻為家人勉強治療 莫樹錦:最終辛苦的是自己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0/08/07 10:58

最後更新: 2021/12/14 16:30

分享:

分享:

莫樹錦認為,活着要同步,就算面對死亡也一樣要。

「醫生,你不用擔心,我很睇得開了。」

豁達病人嘗試安慰醫生,一句說話實減省醫生負擔,可以較坦白地說實情,當見到腫瘤滿實地侵佔左右肺,而過去兩年間已用盡各類化療和免疫治療,醫生確沒有太多法寶。

「你不可以這樣說。」病人太太激動地回應:「醫生,你一定要再想方法,我們還未嘗試標靶治療。」

醫生只好再解釋:「我們早前已作詳細基因檢測,找到TP53基因突變,至今,我們仍沒有成功針對TP53基因的標靶藥。」

「我記得,但可能檢測有錯漏。醫生,你可再重新檢測,可能會找到新突變。」醫生深知機會不大,也不想病人花錢,故只得好言相勸。

惟病人卻大方地解困:「無所謂啦,再檢測也無妨,我已準備充足儲蓄讓她好好過活,多花一點影響不大。」

病人太太仍未放心:「醫生,你可以加快嗎?下星期可以有報告嗎?可以馬上嘗試標靶藥嗎?」

此類困境,絕非罕見,病人已接受死亡的來臨,但家人卻不接受,生死期望的落差正是壓力源頭。不少病人感覺到身體的轉變及衰弱,餘下日子多少實在心知肚明,家人卻停留在denial(否認)階段,不願意接受病者死亡將至,為此他們會四出尋找和要求不同的治療方法,甚至不惜代價為求一絲希望。就算病人對進一步治療的意慾不大,為求家人安心也會勉強接受,但最終還是辛苦了自己。

活着要同步,就算面對死亡也一樣要。

全文刊於《經濟日報》,原題為「生死落差」

撰文 : 莫樹錦